欢迎访问《渔业研究》官方网站,今天是 分享到:
  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1. 基于张网作业调查的福建漳浦近海口虾蛄生物学特征研究
刘勇, 徐春燕, 庄之栋, 吴同晋, 余伟, 蔡建堤, 马超, 谢少卿, 喻家玥, 沈长春
渔业研究    2024, 46 (2): 181-189.   DOI: 10.14012/j.cnki.fjsc.2024.02.009
摘要17)   HTML2)    PDF (2307KB)(6)    收藏

根据2022年8月—2023年4月福建漳浦近海张网作业调查数据,对主要渔获物368尾口虾蛄(Oratosquilla oratoria)的体长、体质量、摄食强度、雌性卵巢发育程度、雌雄比例和肥满度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,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。研究表明,张网作业渔获物中,口虾蛄雌雄比例为1∶1.115,口虾蛄体长优势组为110~130 mm,体质量优势组为15.0~25.0 g,雌、雄样品平均体长、平均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(P>0.05)。口虾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为W=2.140×10-5L2.882(R2=0.946,n=368)。雌性口虾蛄性腺成熟度在Ⅰ~Ⅲ期之间,Ⅲ期个体主要出现在2—4月。口虾蛄摄食等级平均为1.44级,其中1级最多。口虾蛄群体肥满度指数平均值为1.226,雄性略大于雌性。

图表 | 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2.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
刘勇 马超 赵文武 翁祖桐 徐春燕 庄之栋 蔡建堤 谢少卿 沈长春
渔业研究    2022, 44 (5): 467-476.   DOI: 10.14012/j.cnki.fjsc.2022.05.005
摘要156)      PDF (2106KB)(161)    收藏
根据2021年3月、5月、7月和8月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4个航次的拖网调查资料,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、数量分布、优势种及多样性特征。结果显示,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104种,隶属于13目46科71属,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,有50种,鲱形目次之,有16种;暖水性鱼类占70.19%,底层、近底层鱼类合占69.23%;鱼类优势种有凤鲚( Coilia mystus)、二长棘鲷( Parargyrops edita)、斑鰶( Konosirus punctatus)等14种,多数鱼种仅是1~2航次的优势种,季节性差异明显;鱼类资源平均质量密度和数量密度分别为667.10 kg·km -2和71.91×10 3 ind·km -2,夏季明显高于春季;鱼类群落Shannon-Wiener多样性指数海区均值为2.622,处于较好水平。
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3. 闽东海区桁杆张网网囊网目尺寸对带鱼的选择性研究
庄之栋 刘勇 马超 徐春燕 蔡建堤 沈长春
渔业研究    2022, 44 (3): 235-241.   DOI: 10.14012/j.cnki.fjsc.2022.03.005
摘要273)      PDF (930KB)(211)    收藏
为探求闽东海区桁杆张网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带鱼(Trichiurus lepturus)的选择性,于2019年秋季对25 mm、35 mm、45 mm和55 mm四种不同网目尺寸网囊采用套网法开展试验,运用Logistic模型,结合极大似然法,拟合带鱼的选择性曲线并估算模型参数。结果表明:带鱼的50%选择肛长L0.5总体上随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增大,说明增大网目尺寸能够有效释放带鱼;带鱼50%选择肛长与网目尺寸(m)的关系为L_0.5=1.877m+45.323(R^2=0.712);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,带鱼的重量逃逸率和尾数逃逸率总体也呈增大趋势,皆在60%以上。
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4. 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及其变动原因分析
马超 刘勇 庄之栋 徐春燕 沈长春 蔡建堤
渔业研究    2022, 44 (1): 44-51.   DOI: 10.14012/j.cnki.fjsc.2022.01.005
摘要246)      PDF (2648KB)(333)    收藏
本文根据2019年8月(夏季)和11月(秋季)、2020年1月(冬季)和2021年4月(春季)在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进行的4个季度文昌鱼资源现状调查研究,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资料分析了厦门文昌鱼资源变动原因。结果表明:调查期间厦门文昌鱼平均体长为29.71 mm,平均体质量为68.0 mg,主要以 2 龄(39.7%)和3龄(36.5%)为主,合占76.2%,4个季度文昌鱼体长和体质量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。保护区4个海区中,实验区鳄鱼屿海区文昌鱼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,为50.0 ind/m2,但分布范围狭小;核心区黄厝、南线-十八线和小嶝岛-角屿岛海区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.1、1.5、0.4 ind/m2,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下降较为显著,尤其小嶝岛-角屿岛海区文昌鱼资源密度下降最为严重。栖息地环境变化是导致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适宜生存场所缩小、资源衰退的最主要原因。
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5. 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片段鉴定厦门海域的仔稚鱼
徐春燕 庄之栋 马超 刘勇 沈长春 蔡建堤 谢少卿
渔业研究    2021, 43 (5): 451-460.   DOI: 10.14012/j.cnki.fisc.2021.05.002
摘要191)      PDF (3348KB)(369)    收藏
本文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I(COI)基因和16S rRNA基因片段对采集于厦门海域的仔稚鱼样品进行种类鉴定,探究其在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。研究共获得64条COI基因序列和74条16S rRNA基因序列,通过序列比对,COI基因将仔稚鱼样品鉴定为26个种类,其中19个种类鉴定到种、6个鉴定到属、1个种类仅鉴定到科;16S rRNA基因将仔稚鱼样品鉴定为29个种类,其中23个种类鉴定到种、6个鉴定到属。COI基因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.001 5,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.197 6,16S rRNA基因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.000 3,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.089 2,COI和16S rRNA基因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都为平均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,两者都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。在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,所有物种都分别单独聚为一支,同一个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能聚在同一个分支,这些物种均能得到有效区分。以上结果表明,COI和16S rRNA基因均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种类鉴定,两种基因结合使用可以提高仔稚鱼种类鉴定的准确性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6. 基于CO 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石首鱼科鱼类系统分类中的应用
徐春燕 刘勇 马超 庄之栋 沈长春 蔡建堤
   2019, 41 (5): 359-365.  
摘要216)      PDF (1961KB)(475)    收藏
为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石首鱼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,本研究扩增测序7个物种的石首鱼科CO I基因序列,并从GenBank下载同源序列,最终获得石首鱼科14属23种65个个体的CO I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。结果表明,石首鱼科CO I基因序列中A+T 含量高于G+C含量,且第1个密码子位点G+C 含量显著高于第2和第3密码子位点。石首鱼科种内遗传距离为0~0.014,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.004,种间遗传距离为0.050~0.368,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.202,是种内遗传距离的50.5倍。在系统进化树上,除仅有单一序列的物种外,其他种类的不同个体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;黄鱼属、梅童鱼属有明显的单系性,而白姑鱼属、黄姑鱼属、叫姑鱼属没有呈现明显的单系性。以上结果表明,线粒体CO I基因可以实现石首鱼科鱼类的有效鉴定,并且可以用来进行属、种水平的系统进化分析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7. 闽南-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
马超 沈长春 庄之栋 刘勇 徐春燕 蔡建堤
渔业研究    2019, 41 (1): 34-41.   DOI: 10.14012/j.cnki.fjsc.2019.01.005
摘要100)      PDF (3030KB)(604)    收藏
利用2017年8月—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,研究了闽南-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、体质量组成、体长与体质量关系、性比、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。结果表明,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~202 mm,优势体长组为120~150 mm,占总数48.4%;体质量范围为2.0~219.0 g,优势体质量组为40.0~70.0 g,占总数43.0%。各月份之间体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(F=25.161,P<0.05);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=2.560×10-5L2.971 7(R2=0.983 8);雌雄性比为2.16∶1,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,占86.32%,未发现有Ⅴ期及以上样本;摄食等级以0~1级为主,占样本总数71.11%,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(F=10.346,P<0.05)。本次调查白姑鱼达到可捕体长的仅占16.1%,说明拖网作业对幼鱼的损害比较严重。为持续利用白姑鱼资源,建议加强生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8. 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渔获组成及主要种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
马超 庄之栋 刘勇 徐春燕 蔡建堤 沈长春
   2018, 40 (2): 141-147.  
摘要114)      PDF (1697KB)(735)    收藏
依据2016年秋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探捕调查采集的数据,对其渔获组成及主要种类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。结果表明:调查期间平均日产13.65 t,最高出现在10月,为19.14 t,最低出现在8月,为10.58 t; CPUE平均为1 822.4 kg/h,最高出现在10月,为2 492.2 kg/h,最低出现在9月,为1 412.8 kg/h。渔获种类隶属于8目12科16属16种,其中鱼类7目11科14属14种、头足类1目1科2属2种;渔获种类总质量组成中,日本鲭(Scomber japonicus)占绝对优势,产量所占比例高达72.0%,其次是远东拟沙丁鱼(Sardinops sagax)、秋刀鱼(Cololabis saira)和柔鱼(Ommastrephes bartrami),分别占比19.41%、7.94%和0.58%。群体组成中幼鱼数量比例较大,性腺成熟度均较低,对幼鱼的损害较为严重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